基石测评是专业的新高考选科平台,高考专业选择以大数据为依托,学什么专业好以专业测评系统为桥梁,新高考选科为孩子量体裁衣。为个人高考选择专业、新高考选科、天赋培养等人才服务提供精准测评及解决方案。
虽然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结束后安排对应的“志愿填报指导”课程,但可提供的帮助也非常有限,很难给出真正中肯的志愿填报建议。
再加上国内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在高考前几乎都没考虑过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热爱做什么。
于是,在信息不充分、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随大流选择热门专业,在短短几天内,做出的选择并不全是适合自己。
在高考阶段,对考生来说志愿填报的重要性甚至是等同于高考的,但是因为高三的高强度学习,大部分考生根本不了解志愿填报,马失前蹄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和家长提早了解高考政策、知晓目标院校信息、了解专业类别与详情才能合理填报,分尽其用!
以本科为例,往年考生通常要填报多个批次,每一批次要考虑多所院校,加上留有一定的备选学校,这样就可能达到15-20所。已实行新高考的福建,本科批普通类志愿更是多达96个志愿选择。
高考志愿要做到填得好、报得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因此,希望家长和考生一定要重视高考志愿填报,早作准备,不要等到考试完了以后再抓,那样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到底是家长为主,还是学生为主呢?相信很多家长知道,一切都该以孩子为中心。但在实际填报中,习惯帮孩子做决定的家长,往往不知不觉中又引导孩子遵从他们的意见,成为志愿填报隐形的主宰者。
这种现象出现,很大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涉世未深,而自己经验比较丰富,知道哪些学校实力好,哪些专业未来更吃香,所以,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也当仁不让。这里,家长普遍忽略了:
这个阶段的考生大多十七八岁,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慢慢地形成,他们对社会,尤其是对自己想上什么学校及专业,有一定的认识。
高考志愿填报的目的是上大学——读书。而这个书是由考生去读,如果他不认可、不感兴趣,是不利于他学有所成的。
所以,在志愿填报这个事关孩子理想与前途的事情上,应该以考生为主,家长只起参谋、辅助的作用,绝不能越位,更不可包办代替。
填报志愿时,最紧张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说实话,大多数高三学生对目前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没有十分了解,对于想报考的专业既不知晓其培养目标,也不知道相应课程,对工作规划方向和前景更不清楚。
要想详实了解这一些信息又要消耗大量时间,正在紧张学习的高三考生难以有较多精力顾及,这时作为家长,不妨代做资料搜集的功课,但又万万不能在孩子选择专业方向上越俎代庖。
在准备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家长和考生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网上查询消息,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你不会利用,好事就可能会变成坏事。
看人家孩子报什么,也就跟着报什么。孩子的成绩不一样,志趣不一样,人家填报的学校、专业能被录取,而盲目跟着人家走,不一定就能被录取。
所以,2022届家长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高考志愿填报信息时,一定要好好研究、读通、弄懂,切记听风是风,听雨是雨。
高考志愿填报中,有不少的家长犯了“目光狭隘”的禁忌,导致孩子错失了很多机会。比如:多渠道升学机会。除了高考统考之外,我国还有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等多渠道的升学机会。
省外也有好大学。不少地方,特别是直辖市和东部沿海一些城市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到外地上学。
所以,2022届家长可以主动把眼界放宽,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各类高考资讯,根据自己真实的情况来选择其他的升学路径或高校。
家长平时工作忙,也没时间和精力静下心为孩子好好规划未来。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直接拿着孩子的高考分数,网上查询“我家孩子的分数,能够上哪所大学和专业呀”。得到答案之后,就安排孩子填报该志愿,草草了事。
对于这种“只为达成目标”的家长来说,你有想过孩子的分数真的适合报考这所学校吗?孩子的性格适合报考这个专业吗?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又是什么呢?可以说,家长一问三不知,孩子也是迷迷茫茫。
不怪乎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后悔所选的专业,他们志愿填报时,都是草率了事,更何谈面对四年后的就业难题呢?所以,高考志愿填报是个精细活,家长和考生不单单选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就能完事。它还涉及到考生的未来就业、职业规划、职场发展等等因素。
常常看到有的考生在偌大的志愿填报表上,只报了1所或者2所学校,这是高分考生和家长易犯的错误。《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很多家长并不可以真正掌握孩子自身的真实水平,盲目追高,结果导致志愿失误,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家长和考生详尽掌握院校数据与信息,并将高考志愿表填满,不放过任何机会,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而应该跟着招生章程走。因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考生应该依据高校的招生章程来填报自己的高考志愿。
福建省有一位考生感觉自己的分数超过了xx大学近10分,肯定能考上,连招生章程都不看了,直接填报。等到录取结果下来,才发现总分虽然达到录取要求,可英语单科成绩未达到招生章程的规定分数,最后被退档,只能等待征求志愿。
可见,感觉是会骗人的,只有理性才能为我们博得上学机会。最好是用高校的招生章程来指导自己的高考志愿填报,即指导性填报,如达不到高标准也应做到低要求,即把关性填报。
细节决定成败。高考志愿填报需要抓住关键、根本、重要的方面,但是也不要忽略一些细节。有时候因为忽略了一些细节而导致全盘皆输。
特别是福建新高考政策情况下填报志愿,一定要了解清楚目标院校和专业详情。曾经就有其他省的考生及因为院校名称相近,六百多的高分却填报了一个三本院校,导致高分低录的结果。
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
前几年计算机专业大热的时候,河南一家长的孩子高分考取了某高校“会计信息化”专业。这个家长认为信息化大概就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会计信息化”又是会计又是计算机,热门专业大联手,毅然决然地让孩子报考了会计信息化。
可是孩子到了学校后发现,原来的想法太傻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其实还是会计专业,只不过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会计应用的新平台。孩子本来对计算机专业一往情深,原本想成为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要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做个IT精英,无奈选错了专业。
高考志愿填正确操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报好志愿,首先得搜集信息和资料,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我就先说下搜集信息的内容和途径吧。
填报志愿首先要了解招生政策和规定,特别是与填报志原紧密关联的政策和规定。
还有一个是省的,每个省的都有特殊情况,要关切自己所在省市的招生政策。比如录取批次的划分、录取体制和办法、加分照顾政策、录取程序、投档办法、高考体检指导意见等等。
了解招生形势,有助干整体把握填报志愿的原则和方向,避免主观臆断。招生形势包括当年招生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新的管理办法、本地区各科类报考人数、各批次各科类招生计划数、录取比例等等。
招生章程是高校有关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和录取规则等的政策性承诺,了解学校的招生章程对科学填报志愿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招生章程通常包括院校的地理环境、建筑面积、历史沿革、专设置情况、学科优势、师资力量、院一及教授人数、博一硕一授予权、在校学生人数、奖贷学金的设置情况等等。应尽可能收集并细读自己想报院校的招生章程。
应收集近年各批次各院校在本省(市)录取的第一志原考生人数、录取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并结合自己成绩做多元化的分析。对于考后知分填报志愿,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还应准确掌握今年本地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了解以上信息,有助干分析预测各招生院校的调档线和自己高考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全国近三千所高校,分不同档次、不同性质,每个学校都看,都搜集,那得费多少时间啊,如果咱只想报好自己孩子的,就没那必要了吧。
那如何从这么多的学校里找出对自己最合适的大学呢?首先要自我定位,划出和自己分数相匹配的大学范围,这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去搜集,才能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自我定位要有个依据,不能凭想象,本来是三本的水平,只想上985、211也不现实,瞄着这些学校看半天也只能是增加些知识,分数不够人家也不要咱啊,白白的浪费时间。
那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呢?我的经验就是依照各次大型考试(含月考 质检考试、模拟考试)成绩和名次定位。
在各次模拟考试成绩有升有降时,采取平均成绩(提醒一下:看成绩升降应看在全校排名的升降,因为每次考试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因而不能以绝对成绩看是升是降)。
在填报高考志愿中,兴趣是很重要,但认识自我更重要。对自己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认识自我,对自己有客观清醒的认识才是填报志愿的首要因素。
很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通常围绕专业就业率、就业后的待遇、专业是否王牌专业、能否被录取等问题,着眼点比较片面,维度比较单一,没做到以人为本,忽略了自身真实的情况与专业的匹配度。
这样选择专业存在很多弊端,会使考生在专业学习中走很多弯路,甚至会影响考生未来的发展。
很多考生选择专业时往往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对自身的个性、职业定位没明确的思路,对于大学专业的内涵没有清楚的了解,于是盲目跟风选择专业,或只看专业名称顾名思义选择专业,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为了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优先考虑这样一种思路,那就是根据大学专业学习方向对应自身的学科优势来进行匹配。
我国本科专业门类繁多、数量庞大,不同专业之间的研究方向与所学课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并且有各自的明确指向。
可以把大学的专业课程看作高中课程的延续与拓展,考生需要先仔细地了解大学专业的内涵、所学课程、研究方向等信息,然后与自身的学科优势进行匹配,从而选择符合自己学科优势的专业,这些专业可以让考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更轻松,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将来继续深造或取得好的就业机会奠定基础。
例如,某考生数学成绩优秀,他适合选择以数学作为主要学习方向的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等一系列与数学首要关联的专业。
反之,如果该考生并未考虑专业与学科优势的匹配,盲目选择医学类专业,而医学类专业的主要学习课程和研究方向为化学与生物,这就与该考生的学科优势不相符,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习效率,影响了考生未来就业与深造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本科专业的系统了解,不难发现几乎每个专业都会有其明确的学科指向,其中有一部分交叉专业有多个学科指向,所以考生在选择本科专业时,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缩小专业范围,让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少走弯路,让选择的结果更精准、更符合自身的特点。
人的性格类型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某种性格类型的人更适合从事某种职业,或更容易成为某种人才,这是心理学家和人才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清楚自己的性格类型,再选择专业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观察力强的考生适合选择公安学类,天文学类、大气科学类、地质学类、地理科学类、地球物理学类、地矿类专业等;
电话: 134-5561-6515
地址: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